科创 · 人文 · 生态
人文科技创新门户!

广学博爱 仁在其中

文/胡月

白血病,俗称“血癌”,死亡率在我国成人恶性肿瘤中排第8位,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1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有4万到6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大多数白血病的方法。然而,它面临着造血干细胞来源、移植后排异反应、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世界性难题,导致移植的成功率不那么令人满意,白血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正是由于白血病的治疗过程如此艰难,所以在大众看来血液病是非常难治的,不仅治疗周期长、花钱多,而且易反复、治愈率低。因此,在医疗界愿意终生从事血液病研究治疗的专家为数不多,能够在这条崎岖而艰难的研究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有所建树的专家就更少之又少了。但是这并没有吓倒来自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王红祥,近十年来,王红祥及其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各种恶性血液病包括各种类型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精准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王红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医学博士。近年关注干细胞生物学和移植免疫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相关课题研究。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白血病学组副组长,武汉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职业病鉴定专家库成员等多项学术任职;武汉市十百千人才,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

博学笃志,他把患者放在心上

王红祥自1994年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即扎根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二医院)血液科,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这方沃土。在从医的27年里,他始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献身医学事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很平凡,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又不平凡,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病救人工作中,他始终践行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医院员工的普遍好评。

在最初,王红祥并不知道他是因为什么而学医,直到他1994年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二医院(现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当上了一名医生。在任职的这8年里,王红祥逐渐领悟了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意义。王红祥深知血液病不是小疾小病,是人类健康的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因此他时刻以医者仁心对待每一次诊治,捍卫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所谓医者,应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但是在接触临床工作之后,王红祥看到了太多家庭因为难以治疗的血液病而面临生离死别,也了解了更多病人饱受血液病折磨的痛苦,作为医生的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使王红祥很难受,也让他深深地感到,科技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回想起来,他深有感触地说:“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如果不去深造,肯定无法深入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因此,王红祥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为了提高自己救人的本事,也决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王红祥毅然选择返回大学深造。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他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邹萍教授门下攻读研究生。

邹萍教授当时是医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血液科的学科主任。在血液学上造诣深厚的她桃李满天下。王红祥感慨道:“邹教授除了在学习中给予我们专业的指导外,还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关怀,这对我影响很大,也让我在血液学研究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王红祥在血液病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后,于2007年再次回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但一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王红祥就面临着血液病患者消极治疗或要求转院,专业医生寥寥无几等几大窘境。

针对于此,王红祥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扭转这种局面。他对当时科室的资源进行了重新进行整合与分配,使其更加合理。为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他专门找到一间病房成立了科室下属的重症监护室,并为其配备了完善的监护仪器和设备,购置用于干细胞采集,治疗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多种疾病的血细胞分离机、离心机、低温冰箱等血液科必备设备,同时配备了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

另外,王红祥还通过公开招聘等渠道广纳人才,每年都引进血液病专科的硕士和博士,扩充队伍。2022年,血液科拥有7名博士和9名硕士。近年来,科室熟练掌握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开展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微移植,并开展BCMA为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科在王红祥的领导下,始终在规范化诊治的正规道路上前行,血液科的诊疗水平也上升至国内中上水平。王红祥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的实力,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和提升。然而,职位的高升对于王红祥来说,更多的是责任,为了兑现肩上的责任,多年来,他在科研、医疗和管理方面努力奋斗,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精益求精,重开血液病生门

王红祥曾多次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包括近几年来主持承担的武汉市临床医学科研项目“集落刺激因子对完全缓解AML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源性MSC通过微泡靶向投递造血调控miRNA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以及湖北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微粒自净体系参与调控其激素敏感性”等,为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王红祥在参加工作之后,就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在亲缘/非亲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各类贫血和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规范诊治,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规范诊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长,尤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有较高的造诣。当然,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王红祥日复一日坚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保持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在医学上永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王红祥一直密切关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征、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MSC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了完成相关研究,他在硕博连读期间,熟练地掌握了分离培养和扩增不同组织来源MSC的实验技术,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既能纵向分化为起源于中胚层的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又能横向分化为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样细胞。尤其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SC)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王红祥基础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研究和医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但造血延迟这一移植的关键技术难题,极大程度上掣肘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是如何促进造血重建,减少感染和出血的风险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面对这个难题,王红祥及其团队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内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微泡(MSC-MVs)可高效促进白血病化疗及移植后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造血重建的重要功能。在充分了解了MSC-MVs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王红祥及其团队又进一步研究了白血病细胞分泌的微泡,首次证实白血病微泡可通过水平传递相关癌基因而促进正常细胞转化,对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特别是供者细胞白血病这一独特现象提出了新见解。

由于白血病的发病率在血液系统肿瘤中排第一位,同时伴随着社会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逐年增多。老年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对化学治疗的耐受性差,对传统化学治疗方案反应不良,完全缓解率低,因此治疗相关的死亡率较高,长期无病存活率仍较低。

针对于此,王红祥主任率领团队提出将逐渐成熟的“微移植”技术应用于老龄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上。微移植是在清髓移植和非清髓移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移植理念,是介于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之间的一种移植方法。“微移植”是患者在小剂量化疗后,再输入造血干细胞,既能促进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又能清扫体内残余的白血病细胞。和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微移植”的“微”体现在化疗剂量只有过去的1/4,避免了年龄、骨髓配型、移植排斥反应等传统移植的难题。“微移植”是目前国际上极先进的白血病移植治疗方法,它打开了老年白血病患者的重生之门。王红祥正是凭着前瞻性的学科眼光,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将研究触角伸向“微移植”,最终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作用。自2012年王红祥率先在湖北省内开展“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并获成功,截止到2021年为止,已为许多老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红祥在从医的二十多年里始终胸怀广大患者,就是怀揣着这样一腔赤诚和热情,王红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深刻含义。

赞(0) 打赏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