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5日下午,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王国境内一座海底火山(Hunga Tonga-Hunga Ha‘apai)发生猛烈喷发,火山喷发的同时伴有7.6级剧烈地震和海啸。



火山喷发的强度有一系列评级标准,最常用的是火山爆发指数(VEI),由美国科学家于1982年提出。这个指数按照喷发物的流量来判断,分为0到8级,对应喷出物流量从0.00001立方千米到1000立方千米。每增加一级,喷出物流量增加为十倍。或者分为几种经验等级,从最缓和到最猛烈依次为夏威夷式、斯通波利式、伏尔坎宁式、培雷式、普林尼式和超普林尼式。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辐射强迫”(radiative forcing),有时候也称“气候强迫”(climate forcing)它表示地球气候系统接收和发射热辐射的情况,正的辐射强迫表示地球吸收热辐射变多或释放热辐射变少,地球气温会上升;负的辐射强迫则恰好相反。火山灰通常会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导致地球反射太阳光增多,气温下降。

所幸,本次火山喷发的强度比这些都要弱,它所带来的气候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而且,本次火山喷发位于南半球,对北半球的直接气候影响是比较弱的。

另外,南半球的阿根廷、巴西等国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在新冠、蝗灾导致全球粮荒的大背景下,本次火山喷发很可能对本就形势严峻的全球粮食供应雪上加霜。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之后,一些科学家一度认为全球变暖的趋势遭到遏制,或者认为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完全无法比拟大自然自身的力量。然而,后来三十年的气候观测表明,尽管强大的火山喷发一度使得全球气温出现暂时下降,其影响仍然难以扭转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相关的研究印证,地球气候系统对火山喷发这样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剧烈变化有强大的反馈调节机制(climate feedback)。虽然火山灰遮挡了阳光,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凝结核,导致云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地表释放到太空的热量因此变少了,这样全球气温在短暂下降之后又很快逐渐恢复。

人类文明仍然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迫在眉睫的气候问题,而不是依靠所谓“上天救赎”“大自然的自我调整”。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类似本次火山喷发的事件层出不穷,真的扭转了全球变暖,我们恐怕更容易进入冰河世纪,而不是让气候“恰到好处”。
本次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的具体影响,亟待未来全球气候学家的仔细研究。当前,希望南太平洋岛国民众能挺过这次火山喷发带来的海啸灾难!
参考文献
1。日本气象厅卫星云图
2。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实时地震警报
3。维基百科
4。相关新闻图片,原始图源为推特网友
5。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气压观测数据
6.NASA GISS 数据产品
7。“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