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 · 人文 · 生态
人文科技创新门户!

“冻哭”警告!但冻为什么会哭呢?

寒潮黄色预警!!!预计11月6日到8日,2021年下半年最强寒潮将席卷全国,大部分城市降温将达8~10℃。又到了一年一度躲在被窝不想起床,躲在房间不想出门的季节。“太冷了”似乎是懒惰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因为温度而发生的行为的改变其实是有迹可循的,热“傻”了,冻“哭”了,都不是瞎说的。在这个西伯利亚冷库倾巢而出的日子里,小编就来唠叨唠叨温度对人的影响吧。

1、睡不好可能是温度的锅

睡眠不足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影响新陈代谢,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也会削弱对新知识的神经巩固、大脑废物的有效清除,降低记忆力、注意力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影响认知功能,还会带来情绪问题,甚至导致抑郁和自杀。当然睡眠不足也会诱发“头秃”、肥胖等当代青年更焦虑的容貌问题。而Nick Obradovich等的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是导致睡眠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Nick等在研究中使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行为风险因素监测调查(2002-2011)中被访者回答的自评睡眠状况,结合调查当日被访者所处城市的温度、降水量等气候信息[1],构建了一个混合横截面模型。同时,模型中还纳入了日期和城市-季节固定效应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生活在噪音更少、空气质量更好的城市或者在有更多空闲时间的日子人们睡眠质量可能更好。

[1] 气候数据来源于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Daily(GHCN-D)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温度相比,夜间温度越高,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也越高。夜间温度比正常温度每偏高1℃,大约会使每个月每100人中睡眠不足发生的情况增加3个晚上。如果推广到全美国的情况,则将导致每月接近900万个晚上的睡眠不足,每年则约增加1.1亿晚的睡眠不足。

环境温度影响睡眠的主要机制在于环境温度影响了入睡和保持睡眠时的体温调节过程。当身体准备睡觉时,皮肤中血管的扩张促进了热量的流失,产生了入睡的重要信号:核心体温的下降。一旦睡眠开始,核心体温在整个晚上都将保持较低水平,直到醒来前不久才再次上升。而较高的环境温度会影响核心体温的下降,进而阻碍入睡和保持睡眠的过程。

分季节来看,夏季夜间温度高于正常水平对睡眠的影响比其他季节都要更明显,几乎是其他季节的三倍。对不同人群而言,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高年龄组(65岁及以上)的睡眠质量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程度大约是低年龄组(65岁以下)的两倍,低收入人群睡眠质量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程度大约是高收入人群的三倍。

高龄人群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相比于低龄人群更弱一些,因此其睡眠更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高收入人群则更有能力支付空调等可以调节环境温度的服务,从而免受异常温度的影响。

最后,研究还预测了未来到2050年和2099年的美国气候变化情况。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到2050年美国每100人每月睡眠不足天数增加约6天,到2099年增加约14天。

2、突然Emo也许只是太冷了

还记得严八前几期的文章讲到社交媒体可能早就暴露了你的人格特质,其实通过社交媒体反映的性格也会受温度的影响,或者说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情绪会反映人们对气候的偏好。Patrick Baylis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了美国和其他六个英语国家的约10亿条Twitter推文来说明这一问题。

研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方法将非结构化的推特文本处理为定量数据,并基于其中的情绪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技术得到情绪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越积极。而天气数据则基于推文的定位地址利用PRISM气候组织的网格天气数据集得到。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和温度大致呈倒“U”形的关系,情绪得分的峰值大致出现在21℃,在这个最适宜温度两边基本上呈现对称下降的趋势,且不同的情绪分析方法均验证了这一规律。也就是说,太热或者太冷都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脏话和攻击性的话语使用频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在炎热的天气还是寒冷的天气,Twitter上脏话和攻击性话语的使用频率都会增加。

从区域上看,较冷的地区往往对更高的温度有更明显的情绪反馈,对低温的反应则减弱;而更温暖的地区则对较高温度的情绪反馈较弱,对较低温度的情绪反应更强烈。从季节上看,夏季和秋季人们更偏好较低的温度,冬季对高温有明显偏好,春季则更喜欢适中的温度。

情绪对温度反馈的区域异质性也许可以用个体的适应性来解释,一方面人们可能调整自己的偏好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区域,也可以用空调、室内供暖等技术可用来调节感知到的环境温度,另一方面,对较低或较高温度有更强偏好的人也可能会选择迁移来满足自己对环境温度的偏好。

澳大利亚、印度和肯尼亚地区,人们也更喜欢适中的温度,而对高温和低温都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在南非和菲律宾,人们则只对高温有比较强烈的反应,但没有证据表明人们不喜欢较低的温度。乌干达地区的推特推文中不同温度下表现出的情绪则没有明显差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这几天发现某位亲朋好友情绪不太好,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冷了,也可能是因为昨晚太冷了没睡好。

3、1℃之差,和清北擦肩而过?

环境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睡眠质量而损害认知能力,但其实它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认知能力的表现。大脑的电化学特征和功能都对温度非常敏感,暴露在高温下会降低注意力、削弱记忆力以及信息保留和处理的能力。热应激对工作记忆表现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高度依赖工作记忆表现的高风险认知活动受温度的影响则更大。

最近的一项基于中国高考成绩的研究就表明,温度上升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尤其是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每上升一个标准差(2℃/3.6℉),平均而言高考成绩会下降0.68%,或者标准差的5.83%,影响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中,文科生受影响更大一些,对最终的录取结果而言,会使得一本上线的可能性降低1.2%。

纳入高考前一年的温度状况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考成绩受温度的影响确实是由于考试期间温度的短期效应,而不是以前的天气状况影响到学习的长期效应。而纳入考试期间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通常是夜间温度)分析,最高气温的影响更明显而最低气温却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考试期间的高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发挥,而不是通过夜间的环境温度影响学生的睡眠来间接发挥作用。

在温度与情绪的关系中的适应性假设似乎在高考成绩的影响中并不适用,炎热地区和较冷地区温度对高考成绩的作用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富裕地区和相对落后气度的影响同样也没有显著差别(高考期间不允许开空调以保证公平)。

总结一下,不适宜的温度会影响睡眠质量,让人变胖变丑掉头发,还可能引起情绪波动,半夜emo或者暴躁易怒,更会影响认知能力的发挥,耽误打工人搬砖。所以,文章更新得慢一定不是因为小编懒,是因为天气太冷被冻“哭”了。

参考文献:

[1] Obradovich N , Migliorini R , Mednick S C , et al. Nighttime temperature and human sleep loss in a changing climate[J]. Science Advances, 2017, 3(5).

[2] Baylis P . Temperature and temperament: Evidence from Twitter[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20, 184.

[3]Zivin J G , Song Y , Tang Q , et al. Temperature and high-stakes cognitiv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 104.

赞(0) 打赏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