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在线
原创学术新媒体!

科学家预测2030年地球将迎来极端大洪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惹的祸

M.B.斯托瓦斯把地球作为体积不随时间变化的不等速的二轴椭球体,计算了它的基本参数随扁率或偏心率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得出南北纬35o线不随扁率变化而伸缩,由于其固定不变的特性而称为临界纬度。相反,南北纬62o与赤道纬度,当地球扁率发生变化时,互为消长,称为共轭纬度[3]。0o和62o共轭纬度以及35o临界纬度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的特殊作用,表明地球扁率变化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可能起到某中特殊作用。

本文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o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1)。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 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4]。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图1 地球变扁南北纬35度线长度不变(杨冬红,2009)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地球自转时,赤道至北纬35°地带鼓起,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下陷.上升与下降的交界带为35°线.

其次,太阳和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是赤道到南北纬35°间的地带为上升区,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为下沉区.其交界带为35°线.

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上升,转动惯量变大,自转变慢;高纬度地区下降,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所以,35度线也是地壳自转快慢转变的分界线。

我们已经论证,潮汐形变是地震的主要动力。由于北魏35度是地球升降反向和旋转反向的分界线,所以,北纬30-40度是垂直升降和水平扭转最剧烈的地区,应该是明显的地震带。

35度临界纬度也是海平面变化的分界线,0-35度与35-90度的海平面变化截然相反。根据科里奥利力,上升流有向西的科氏力,下降流有向东的科氏力,这对海洋环流有重大影响,特别是赤道环流和南极大陆环流。

赤道洋流在下降时向东运动,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赤道洋流在上升时向西运动,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同理,环南极大陆洋流下降时向东运动,加快西风漂流;环南极大陆洋流在上升时向西运动,减弱西风漂流。

图2.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赞(0) 打赏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